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招商引资 > 正文
    购物车
    0

    聚焦新农村:土地、产业、变化以及老百姓口袋里的钱

    信息发布者:qy13653013824
    2019-10-08 10:24:59    来源:互联网   转载

      沃野千里富饶异常,为什么我们就是建设不好农业?

      中国的农村到底是不是真得很不好?作为一个从农村出身的孩子,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确实很不好,但这个不好大家先别慌,也先别用气话来埋怨,它是有各自角度可以去解析的,我可以说现在的农村很好,也可以说很不好,这件事情需要有一个衡量的标准或者是参照物,否则就变成恶意中伤或者胡说八道了。

      从农村和农业的趋势上去观察,我们最切身的体会,中国社会大发展下的协同作用还是有的,因而我们农村发展的内容和农民感受到的事物变化都发生了彻底的颠覆,过去黄牛泥巴犁锄田,沙坡缺水全看天,如今这个时代我们的农村感受要好太多了,家家有饭吃,有房住,有车开,有收入,有开销,有娱乐,老有所养幼有所学,实际上农村的生活并不比城市差几分了。这是国家长期重视农村内容协同发展的成果,决不能被否认,因而这是整个趋势上好的方向,也是未来会好的方向。

      但是这里有一个转折变化的问题,阶段性的矛盾在当下的社会农村普遍存在,我们需要去看到它存在的合理性,这是整个应时环境和社会溢出效应带来的麻烦,非常难以磨合,尤其在当下这个我们仍然以城市化为主要努力方向上时,大体上农村的很多问题都有考量和权衡下的机制性症结,另外此时宏观环境上剧烈震荡更会进一步诱发农村过往的不协调,这是中国农村当下急需解决的不好,最切实的问题!!!过去农民,农村和农业的三位一体生态,只要吃饱饭就可以减缓矛盾的存在,但现在却不是,人们要求得更高,不仅要生存还要发展,结构上的症结就会带来很多问题。

      农村到底要不要保留?农民到底有什么前途?农业到底怎么健康良性发展?这三个问题就是我们当下这个时代必须要彻底搞清楚的问题,而且非常重要非常急切。

      不要小看这三个问题,中间牵扯的问题包括了重大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思考和实践,内容要素上涵盖土地、产业、资本、生产和市场架构的时代变化,总而言之,针对当下农村的不好症结要解决起来绝非一个单纯的政策就可以搞定的。

      凡事有根有节,搞清楚来龙去脉,才能够对症下药找到中国农业发展的再造良方。

      


      绕不开的土地

      

    一、聊不完的土地,说不完的种植

      在中国这个农耕民族文化根深蒂固的国家,但凡提及农业,土地都是一个始终绕不开的核心价值,中国人善耕爱耕,一切农业发展的根源都在这片土地上,如果我们要解开整个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困境,土地到底该如何配给和耕作都应该明确具有导向性,且要最深刻得切合实际,否则一切都是空谈误国。

      想要说清楚中国现阶段土地问题的现状和难点,我们首先要理解这样一个概念,中国的疆土广袤,有沙地、有良田、有坡地,有林地,各自土地类型上的耕作传统和作物形式尽皆不同,再加上人口基础大导致的均亩数量较为分散,另外还有区域差异极大等客观因素,从而构成了一些最基本的农业矛盾:人多地少,土力耕作的效率较为低下。尽管数千年的农耕文明代代相传培养了中国农民勤劳质朴踏实肯干的品质,但这种深植于中国农村发展的窘境一直都是一个难以解决问题。

      中国上个世纪的那场围绕土地生产的改良,带来了相对合理的阶段土地适应形式,即生存生态下需要尽可能的挖掘农民对于土地的耕作价值,本质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提出和实践,是一种在低效土耕矛盾上的舒缓办法,即刺激农民在生存压力下的主动作为,而当时的只要作物都是粮食为主。这就意味着过去数十年行之有效的农业发展基本上是基于生存压力下的开发,是以养活十数亿人口为主要方向的,而这个过程中土地功效的挖掘也是相对具备先进生产效率的。

      而时下的农村土地矛盾症结跟随时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现状的内容越发广泛,同样也开始深刻影响广大农业领域,而表现在土地上的状况就是多种种植模式和框架对应市场供销之间的不匹配,形成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再次呈现下行趋势。

      这就是中国农村土地现阶段最大的问题,用句大家都懂得话,那就是人们开始尝试除了种粮食之外种植各自满足生活和市场需求的产物,但是这些产物由于上面说到的数千年来中国土地形态的根本矛盾,导致了产出的东西要么泛滥成灾卖不出价,要么死活就是受限于天时地利人和无法高效产出,加上市场议价机制的不成熟,我们开始荒废或者利用不好土地了。

      多元产出并不是不好,其实它恰恰对应了中国社会进步的步伐,但很可惜中国土地的分散化和资源配给不均衡导致了这种多元化无法对接市场效率,即使是以家庭单位为形制的灵活耕种模式。

      自此我们可以判断过去的家庭土地承包责任制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下的土地开发内容和前景,现状迫切需要改革,这就是为什么国家在当下提出土地流转方式改革的初衷,也是三权分置思路的核心针对点。

      留不住的农民

      

    二、留不住的农民

      除了土地要素之外,三农最大的变化在于人的变化,也就是农民。过去我们爷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是一种天性的使命,那是包含全家劳动力希望努力肩负起整个家庭生计的脊梁,没有太多的出处,只能伺候着庄稼看老天爷赏不赏饭吃,勤劳质朴且用命,这就是中国式农民生活里的所有内容。

      后来改革开放之后,土地形制和方式的改变促成了中国第一批具备现代化意义上的农民,探索新的农业种植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积极主动的去追随时代变革,那是属于我们父辈们的时代内容,这个形制上的中国农民开始有了宽泛意义上市场概念,经营和初始的资本意识,也开始对生活内容有所接纳,从家庭承包责任制开始,传统农耕的意义开始扩大化,不再局限于粮食和生存的压力,这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变化。

      然而当时间走到我们这一点人的时候,整个社会对农民的意义开始有所反思,因为我们的农民从社会意义上讲似乎留不住了,当下你去问问年轻人有几个愿意主动回村子里去谋求发展的,几乎没有!!虽然我们的祖辈父辈们可能也是迫于压力去做农业,但实际上对于农民这个身份并未产生排斥,而现在是大多数的人对农民是有认知偏见的,即使是潜意识里的偏见,这也相当可怕,那意味着我们的三农真得很不好。

      其实对于当下的农民留不住,也发展不起来是有多方面原因去影响造就的,主要是以下几点社会发展带来了对农民本身的考验。

      其一在于推动城市化发展为主的经济建设模式,极大地人为挤压了自然发展的农村,虽然农村也有跟随时代发展的探索,诸如我们父辈那一代人的改革努力,但成功者寥寥,你听说过有多少农民企业家?这就是问题了,社会主流的发展方向是城市化和工业化,自然各方面的资源差异配给就会有所倾向,那么此消彼长之下,中国的农民自然也就会往城市走。

      其二在于思想上的改变,这个是最根本的,过去人们对于农民的期待也就是挣一份口粮,就算是到了我们父辈这代也仍然是以家庭的基础需求去做,但如果就当下这个提倡要把农民当做一种职业去运营的化,恐怕在要求上将彻底颠覆传统农民的定位,也就是说基本上一辈人的经营逻辑要全部淘汰掉才行,而现在我们的教育和 职业培养体系完全无法真正打造出一套适应中国农村实际的职业化之路,那么现代化农民也就变成了一个停滞的状态,既无法主动吸引年轻人,也无法被动引导社会专注。

      其三农村人口结构上的劣势越发严重,由于人口净流失和现存农民的垂垂老矣,农村缺乏吸引力已成陈珂,加上现状发展的滞后,农民群体呈现萎缩状态称为了一种必然。

      留不住的农民,既是指那些岁月上留不住的,同时也是发展趋势上留不住的,如果要改善现状,我们需要对新农民的理念进行一次彻底的变革,从培养到实践,再到实现稳定的职业基础积淀,改变现存农村的发展桎梏,扭转过分城市化的倾向,只有这样农民这个称号才会被社会重新接纳。

      认知还是没有落地生根

      

    三、农村困惑在于发展,现实乏于用心

      说完了土地和人,其实对于这个三农业态中存在感最低的农村形式,我们需要在这个时代赋予新的定位。过去我们对农村的看法也就是自然形成的村落形式,以容纳人口发展和生产形式为主要表现形式,但这个定位过于原始且在当下无法理解当下意义的农村附加值。

      其实我们中国人对于农村的眷恋更多得是一种恋土的故园情怀,尽管缺吃少穿,尽管家徒四壁,那依然是农民心目中家的意义。

      如果我们以当下时代的标准去衡量我们中国现实的农村,显然它是在消亡和萎缩的,加上现实的一些困惑和变化,我们很难相信当下的农村是否还具备持续发展的未来基础。从这个社会框架机制上去看,我们中国的农村虽然跟随市场经济建设始终在求变,也在逐步充实自身的内容,但对比中国的高速城市化发展,它是跟随性的发展,就好像传导溢出效应一样,城市里的东西会逐步渗透到基层,包括思想和文化建设领域,很显然如果我们想要主动发展农村,这种被动充实是不够的。

      参照西方国家的农村宜居模式和产业辅助功效,本身还具备特色产业的发展模式,我们当下依然相差甚远。现实层面的中国农村依然在依赖自主发展为主,大规模的现代化农村建设虽然近些年已经开始渗透,但也碰上了非常大的麻烦。

      国家最近这两年大力提倡新乡村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构筑一个相对主动的吸引乡村模式,借助多远价值重塑乡村价值,既宜居又宜产,同时还可以带动周边的附加效应,但这种美好的愿景在基层很多时候都被走歪了,变成了单纯的形式开放,比如各地套用东北的农庄旅游产业模式,这就很僵化。在中国这种浮夸形式风一旦成为落地效果,那么就不要提什么用心发展农村事业了,根本做不好。

      困于发展方向,现实又乏于用心钻研落地,农村建设就会成为流水过场,对价值发展一点好处都没有,更不要说助力农业生产和留在新农民了,根基不牢地动山摇。

      

      缺乏市场联动的个体农业很难跟随时代

      

    四、阶段不适应的个体农业发展模式

      除了土地、人以及环境外,中国农村现在最难以解决的问题在于农业到底怎么走?西方现代农村产业的概念在中国显然是行不通的,因为中国农村在地域分布和资源禀赋上差异过大,牵扯到的事物发展逻辑和态势过于复杂,加上人为思考的落后,想要实现全面集效化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也不现实。

      过去我们对于三农的思考仅仅停留在生产力内容的挖掘,而忽略掉了生产关系的变动,整个社会基础研究层面缺乏对于现状农村发展的有效穿透,论文上的观点和理论上的研究很多时候离题万里,根本不能呼应上农村最基础的矛盾和症结。

      到底谁来研究中国农村?农村到底该怎么发展?政策如何落实?产业如何挖掘?利益如何分配?这些现阶段非常尖锐的问题,到现在我们一个都没有回答到位。

      传统农耕形式的农业发展已经在这个阶段被彻底打破边界,但新的发展业态还没有诞生的基础,包括新农村建设的理念支撑,这种东西在底层缺乏理解。

      当前整个农村的基础设施虽然有很大的改善,但很多地方由于人、资源、架构等因素已经被城市化挤压退步,这个现状无法容纳持续发展农业的“新酒”,从而导致了整个中国农村语境的缺失。

      个体发展农业在中国过去改革的时光里时适应整个农业发展趋势的,它激发了整个农民群体的劳动积极性,对应那个时代的生产力标准,甚至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关系架构,从而使中国农业生产的束缚得到了解放,这是为什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可以持续发力的原因,也是过去那么多年整个中国社会能够积极挖掘农业价值的来源。

      但现下的社会语境再次变化,新经济要素开始萌芽,第四次工业逐步引领整个社会向前迈进,当下的中国农村结构化发展就呈现出滞后的问题,

      各方合作环节还缺失很多现实层面的思考

      

    五、从产地到市场,中国农业环节缺了非常多的东西

      农业宏观方向上呈现出得不适应虽然深刻,但最难解决的窘境还是在于现实实践层面上中国三农领域极度缺乏对应时代语境的内容。从生产到市场,中国农业在现实的所有囊括都不是当下中国社会对农村积极发展的渴求,甚至不能够做出积极回应。

      我在谈论经济内容发展的时候,始终说这是一个多远价值标准下的时代、世界以及社会,过去任何适应社会的单一形式发展都只限于阶段性方向,它必然在深刻的时代要求下产生剧烈的对撞,甚至产生极大得矛盾,这种落后和先进之间的对应关系需要整个社会去协调,否则难以为继。

      其实无论是城市化也好,乡镇化也罢,我们始终是要前行在社会化大发展的要求之下,没人喜欢落后,但不是任何人或者现状都能在当下积极去改善,我们现在的农村现状就是这种情况下的反馈。所谓天时地利人和,自古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就必须要三位一体,缺一不可。但这个三位一体的打造上需要什么就是每个时代中国农业人需要思考的问题了。

      回到现实,我们现在中国农村缺什么?缺地、缺人、缺资本、缺产业思考、缺现实扶持、缺政策落地生根,几乎什么都缺,因为现代农业的思考几乎都是自上而下的,坐在办公室里研究理论和文字功夫是没有办法解决田间的病虫害的,很多实验室里的数据也无法真得帮助农民朋友摆脱资本不下乡的现实残酷,单纯种养就是一门巨大的实践科学,这种东西决不能停留在所谓的听说和假想上,否则很难和产业现状融合。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这就是当下中国农村的现状,未来大家都相信农村可以建设得更好,但谁也不愿意在现阶段去破局,因为破局的力量太过艰难,存在着极大得不确定性。产业资本对于中国农村的认知潜力也不够,即使发力现实矛盾也很根深蒂固,比如电商普及这么多年,依然难以解决农产品输出的问题,零风险骗取补贴和高昂实业经营代价不成正比,因而电商深入农村至今难成联动效应。

      这些缺失都是很现实层面的思考,大学里可看不到这些,因此中国当代农业迫切需要一个现实层面的破局效应,就像当初包干到户那样的破天荒举措,否则单靠农民、资本、政策任何一方力量都难以改变基础矛盾。

      提高农村效率和效益才是打造新农村的根本

      

    六、打造新时代下新农村内容

      探讨完这些宏观和现实层面的困境,说到底就是我们中国的农业现在真得有困惑,这些困惑和矛盾构筑了当下农业探讨的基本命题,这是一个相对客观合理的研究方向。既然有问题,那必然是不均衡,不均衡肯定会引来不可持续的问题,那么我们的解决办法到底在哪里?

      其实我最近这几年可以留心了一下国家政策层面的导向和指引,大体上对于现实层面的理解都是正确而且深刻的,无论是加大农村建设的内容,还是挖掘培养新产业型农民,甚至针对土地长期的利用局限提出了土地三权分置流转的方案,这些都是亮点,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政策指导,但是问题为什么一直无法解决,其实答案还是在落实和理解上。

      中国的很多社会探索并不是缺乏智慧和前瞻,而是多半毁于落地实践,我们始终缺乏一种追踪政策落地的有效反馈机制。诸如产业建设这块的市场联动,政策的扶持力度是很大的,但现实中产业资本下乡中这些补贴都被利用得乱七八糟,根本没有办法保障基础层级的高效运转。

      因此新时代的农村建设不仅要从高度上去思考,更多得应该发力解决现实困境,着眼于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内容市场的供需联动,同时照顾好新农民的发展潜力。老百姓也就指望能挣钱,不能挣钱的东西去谈高大上,这从思想上就隔阂了理想和现实,故而那些新内容产业的设计思考都需要关切三农的利益配给,否则一定会在现实面前败下阵来。

      现代化的农业思考,中国应该切实结合自身的国情特点和阶段性的矛盾内容去着力化解,我们无法完全避免城市化和工业化给农村农民带来得落差冲击,如果怀抱建设好新农村的愿景,那么我们首先是要与时俱进的去寻找一条合适中国农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道理,现阶段的困境艰难是一种必然,但并非到了人力无法改变的地步,只要社会真得给予努力,不要对农业抱有偏见和固执,那么新农村建设一定会好的。

      


      文章的结尾特意加一段话,这段话是本人对袁隆平老先生致以的最崇高的敬意,老人家并不是一个单纯的院士就可以代表的,能够让十四亿中国人吃上饭,让中国农村农业开启一种实实在在的实践探索精神,居功至伟,功在千秋!!!希望未来更多的农学学子们多学一学老先生的胸怀,真正致力于中国三农实践探索,其行不在一时得失,眼着高远方为上人!!!!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